這里崗陵迂轉回合,松柏濃郁相繞,環境幽僻。但仰望東方,藍天映暉,豁然開朗。其間,朝夕霧氣籠罩,白云沉浮,時有翻騰,故名“發云寺”。由于霧鎖云籠,幻象神秘自生,又因佛家尊稱曰“法”,“發、法”二字諧音,后改名法云寺。該剎在東鎮諸寺中,創建在先,蘭若古老,人們又稱謂:“古寺”。東漢光武帝建武至明帝永平間,創建寺院,名“發云寺”。至順帝永和間(136-141年),再增修擴建,并更名“法云寺。

后經西、東兩晉幾加擴建功飾,規模宏廓,氣勢雄偉。寺分東、西兩院,西院殿宇佛堂,主要建造有:山門三楹,灰瓦封頂,楣上有匾額,刻“法云寺”三大字。門內迎壁,壁后有天王殿,稍后,其左有鐘亭,右有鼓亭,亭為八角式,均建于高臺之上,柱間裝石欄,頂覆以青瓦。亭西中軸線上,一高大建筑突兀聳起,是該寺主體建筑大佛殿,殿內供奉佛像數尊,多為泥塑金身。再后為大雄寶殿,建于基臺之上,復加地處峻崖之巔,高若山齊,非仰視不可見,雄壯而巍峨。